铜套加工过程中的表面处理是提升其性能(如耐磨性、耐腐蚀性、润滑性)和外观的关键环节,具体方法需根据使用场景(如机械传动、液压设备、户外环境等)选择。以下是常见的表面处理方法:
这类处理主要去除加工残留缺陷,为后续处理打基础,或直接提升表面光洁度。
去毛刺与修边
抛光处理
粗抛:用砂轮、百叶轮等去除表面加工纹路(如车削痕迹);
精抛:用细砂纸(800 目以上)、抛光膏(如氧化铬膏)配合布轮高速打磨,或电解抛光(利用电解作用使表面平整光亮)。
方式:
作用:使表面粗糙度降至 Ra0.4μm 以下,提升光洁度,减少摩擦阻力(如轴承铜套),同时增强美观性。
通过表面改性或涂层,提升铜套的耐磨性、耐腐蚀性、润滑性等核心性能。
镀层处理
工艺:电镀镍层(可光亮或哑光)。
特点:镍层均匀致密,耐腐蚀性优于铜本身,且与其他涂层结合力好,常作为中间镀层(如镀铬前先镀镍)。
工艺:电镀形成锌层,通常搭配钝化处理(如铬酸盐钝化)。
特点:主要提升耐大气腐蚀性(如户外设备的铜套),成本低于镀铬。
工艺:通过电镀或热浸镀在表面形成锡层(厚度 5-20μm)。
特点:锡层柔软、延展性好,能增强铜套的焊接性和耐腐蚀性(如用于管道连接的铜套),且无毒性,可用于食品机械。
工艺:采用电解法在铜套表面沉积一层铬镀层(厚度通常 5-50μm)。
特点:铬层硬度高(HV800-1000)、耐磨性极强,且耐腐蚀性好,适合重载、高速摩擦场景(如机床主轴铜套)。
镀铬:
镀锡:
镀锌:
镀镍:
化学转化膜处理
工艺:在高温碱性溶液中,铜表面生成一层氧化膜(主要成分为氧化铜或氧化亚铜)。
作用:提升表面耐腐蚀性,且氧化膜呈黑色或深蓝色,可改善外观,适合对装饰性有一定要求的场景。
工艺:将铜套浸入磷化液(含磷酸锌、磷酸锰等),表面形成一层不溶性磷酸盐薄膜(厚度 1-10μm)。
作用:增强表面与润滑油的吸附能力,提升润滑效果(减少摩擦磨损),同时轻微提升耐腐蚀性,常用于轴承类铜套。
磷化处理:
氧化处理(发蓝 / 发黑):
表面合金化
针对需要长期润滑或防腐蚀的场景,通过涂层或浸渍提升性能。
涂覆润滑涂层
浸油处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