铜导板生产工艺流程
铜导板的生产工艺流程根据其材料类型(纯铜、铜合金、铜-石墨复合)和功能需求(导电性、自润滑性、耐磨性)存在显著差异。以下是基于行业资料的分类工艺流程总结:
一、传统铜导板铸造工艺(基体成型)
1.原材料熔炼
•选用含铜量≥99.9%的电解铜或铜合金(如高力黄铜CuZn25Al5Mn4Fe3、锡青铜CuSn12Ni2),在真空感应电炉中熔炼,真空度控制为10⁻¹–10⁻³Pa,温度1180–1200℃,时间90分钟。
•添加变质剂(混合稀土Re≤0.03%、Li-Ca合金≤0.01%)细化晶粒,减少晶界低熔点杂质。
2.浇铸成型
•连续铸造:铜液注入方结晶器,拉铸速度300转/分钟,振动平台振幅3–5mm,冷却水压力1kg/cm²,形成方铜锭。
•砂型铸造:适用于小批量或复杂形状导板,铜液浇入砂型模具,冷却后形成毛坯。
3.热轧开坯
•铜锭加热至800–850℃,通过二辊可逆热轧机开坯,开轧温度850℃,终轧温度≥600℃,轧至厚度14mm,水淬去除表面氧化物。
4.冷轧与退火
•冷轧减薄至目标厚度(如12mm),穿插中间退火(真空退火600–750℃,4–5小时)消除加工硬化。
二、铜-石墨导滑板复合工艺(自润滑型)
1.基体制备
•铜基体(高力黄铜/锡青铜)经精密铸造或热轧成坯,硬度控制在HB 210–270,确保承载强度(>100 N/mm²)。
2.石墨镶嵌
•机械打孔:在基体表面加工深度可控的孔穴(孔径微米级),覆盖率15%–30%。
•填充烧结:嵌入石墨颗粒(或混合MoS₂),750–850℃烧结实现铜-石墨原子级结合。
3.后处理强化
•热压处理提升致密度,表面磨削抛光控制公差(±0.05mm),部分产品电镀铬/镍增强耐腐蚀性。
🏭 三、钢基复合铜导板工艺(高强度低成本)
1.基体预处理
•钢基导板表面打磨清理,加热至700–800℃。
2.液-固复合轧制
•铜合金液浇铸于钢基表面,半凝固态送入轧机,高压轧制促使铜/钢界面原子扩散结合,铜层致密度提升30%。
3.冷却定型
•水冷或空冷定型,避免界面应力开裂,成品兼具钢的强度与铜的导电性。
四、高导电率电子铜板工艺(特殊需求)
1.酸洗与精轧
•冷轧板在20%硫酸中酸洗20分钟去除氧化层,精轧控制厚度公差(如±0.01mm)。
2.真空退火
•600–750℃真空退火4–5小时,恢复导电率(≥98% IACS)。
3.分切与检测
•剪切至客户尺寸,检测导电率、厚度公差及表面缺陷,不合格品回炉。
五、异型导电板定制工艺(电解设备专用)
1.冲压成型
•半硬铜板(δ≥20%)在3000吨液压机上整体冲压导电筋,双排冲头间距190±0.5mm,分段冲压避免开裂。
2.折弯精整
•汇流板采用悬压折弯法,定位点误差≤2mm,确保折弯弧度一致。
工艺对比与适用场景
工艺类型核心步骤优势典型应用场景铜-石墨镶嵌基体铸造→石墨烧结→抛光自润滑、耐磨(寿命提升50%)汽车关节、矿山托辊钢基复合液固轧制→界面扩散成本低、强度高(抗压>70MPa)冶金轧机、重载导轨高导电电子铜板真空熔炼→精轧→真空退火导电率>98% IACSPCB导板、电力开关异型冲压热轧→分段冲筋→精密折弯平直度高(±0.5mm/m)电解槽导电板
关键工艺控制点
•温度控制:熔炼(1180±20℃)、退火(600–750℃)直接影响晶粒尺寸与导电性。
•石墨分布:镶嵌孔穴深度/密度需匹配工况,重载场景石墨覆盖率需≥25%。
•界面结合:钢基复合需确保铜液半凝固态轧制,避免分层。
铜导板工艺的核心在于基体强化+功能复合,未来趋势将聚焦纳米润滑填料、梯度基体设计等创新方向,以满足高端装备对耐磨、导电、轻量化的综合需求
上一条: 无
下一条: 铜导板核心特性